|
|
|

美国总统选举的低投票率说明了什么?
楚文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政治过热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政治“障碍”了社会。美国投票率低,说明其社会享有民主、法治和秩序,人们不过分操心政治,生活正常。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不断出现低投票率(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49%),对此中国国内主流媒体极尽嘲讽。
一些“左派”理论家简单地结论:“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代表少数人利益”。如果说这荒谬之见不是拒斥西方民主的话;那么则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缺乏了解或
是无知。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社会。不管是民主党人当选也好,还是共和党当选也好,谁上台都不会动摇美国的立国根基,实质性改变美国的内外政
策。美国选民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利益也不可能因为选举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和影响,因此他们参选的积极性不高。许多选民不去投票,这既说明社会保障个人自由,同
时亦说明社会政治架构相对?琠w,法律制度成熟具有连续。
低投票率不意味美国公民参政意识淡薄,美国公民更愿意通过社群公益而不是通过个人的投票参与民主政治。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情况后曾
说过:“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境遇发生的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马上会知道
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
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可见美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只是参与的方式不一定是投票。即使是他们选择投票,但由于双
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也可能会减少去投票站的人数。
在美国,总统从来就是民意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更不是强迫民意者。这在习惯于“舵手思维”、“总设计师思维”和“核心思维”的民
众来说,近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法学院图书馆前的一条铭言:“不是出于人治,而要崇尚上帝和法律。”美国人对法律和制度的执著信仰,
是美利坚得以强大的关键。美国华盛顿等开国先贤们在立国之初就深切地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为起草一部宪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正是这部沿用至今的宪
法,奠定了日后美国强大的基石。美国的稳固制度和法治精神,使何党何人在台上都难以偏离民主宪政的轨道。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从人治的角度来讲,能从共和、民主两党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角逐的总统候选人,通常说来也都是非常优秀
的,选谁和不选谁,都并非非同小可,可决定民族的历史命运。投票率过高,参选人的得票率过高,一个国家的民众过度地热衷于政治,那说明这个国家尚处于人治
社会,民主政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像朝鲜的金日成、伊拉克的萨达姆等极权国家的领袖,他们总是在“一致拥护”的热烈“民意”中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高票
率当选。其实这是极不正常的非民主的现象,专制达到了极致,竟连些许的反对声音都不容。
大家知道“经济过热”不是一件好事,“政治过热”同样也不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国家处在极权社会、或处在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社会,“政
治过热”是难以避免的。在极权社会,政治过热表现为民众被动地卷入独裁者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盛典之中,如中国“文革”,又如伊拉克萨达姆的总统选举。而
一个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政治过热则表现为民众对政治的主动积极参与:对专制的抗争和对民主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即是典型。当年韩国的学运
一浪接一浪,以致韩国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数量居世界第一。而随著韩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政党轮替”机制逐步形成,韩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大大降低。台
湾在后蒋经国时代,亦是如此。当时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异议人士及其民众经常与军警展开激烈的街头抗争。
由此可见,无论极权社会或是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社会,当权力全面控制了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政治就成为人们的中心,社会将普遍呈现泛
政治化或过度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倾向。反之,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投票率相对较低,那说明这个国家享有民主、法治和
秩序,这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文明的标志。
有人可能又会问:既然美国是法治社会,民主、共和两党哪方候选人当选总统都不可能任意左右美国的内外政策,他们都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张旗鼓地搞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呢?
究其原因,这是为了保证民主规则,使“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不坏死,也就是以“轮流坐庄”避免专制和独裁。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于对
封建世袭制和终生制否定的基础之上,其以轮换制取代后者;同时民主选举亦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再则,每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作为一个重要的民
主程序,可以广泛传达民主理念,对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国民进行民主训练,强化美国国民的“公民责任心”,保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制度根深蒂固。目前美国
总统选举所传达的民主理念,已远远超出美国国界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其代表人类发展的进步方向。
至于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巨资而被指责为“金钱民主”,这是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陈腐观念,他们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用金钱去维护
一种有活力的机制,总比用权力去扞卫一种无生机的制度要好。一个金钱主宰的社会,总比一个权力主宰的社会要进步得多。民主需要成本,但也是有回报的。正如
著名学人丁林所言:“民主选举是一种代价昂贵的安排,最有效率的应该是世袭制度。但是选举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不仅是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仅是金钱的消费,它
也是获取的过程,社会通过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选举的得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相比,虽然耗费巨资不可避免,但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金钱的话,候选人向选民传递信息的渠道将不会畅通。尤其是在当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飞速发展的年代,金钱已经成为候选
人赖以接触选民、同选民沟通的有利工具。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肯尼迪和尼克松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首次借助电视作为宣传媒介之后,竞选费用才急剧上升。现代传媒
的介入,使得竞选活动直接进入到每个选民家中。尽管费用很高,但有利于整个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而极权国家政权更替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神秘的色
彩,老百姓不要说参与选举,就连知晓权亦被彻底剥夺。
当然,金钱的作用在美国总统的选举中也并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真正进入到实质性的投票阶段,腰缠亿元的比尔•盖茨和不名一文的街
头流浪汉均是一人一票。何况从选举的结果来看,当选的美国总统也并不见得就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大富翁。在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既有出身豪门的肯尼迪,亦有来自
于贫寒之家的林肯。而总统出身豪门或是来自于贫寒之家,并不表明美国社会的道义公正程度。难道穷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比富人当选就更合法、更合理,甚至更道
德吗?而从常识看来,一个拥有财富的人比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对自己、也对社会可能更具有责任感,正如中国两千多年前先哲孟子所说:无?痦ㄙ拑L?琱腄C
其实我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多有误区,因为我们习惯用“人治”的思维去揣测民主体制下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使我们对美国选举制度
的先进性合理性缺少理解。
当然,美国的民主体制并非尽善尽美;作为人类政治制度,它肯定有所欠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不是最好的政体,却是当下世界上最不
坏的政体。完美的制度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找到,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
************************************************************
《人与人权》(http://www.renyurenquan.org)发表的文章文责自负, 均不代表中国人权(http://www.hrichina.org/chs)的立场观点,除特别注明。
主编:胡平
责任编辑:一平
投稿和联系信箱: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编辑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