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权》简介  编辑部  编辑启示
HRIC
RYRQ

《人与人权》首页栏目

时政焦点

公民权益

人权与法制

专题探讨

杂文与随笔

社会与维权

中国人权所属网站和刊物


中国人权网站


《华夏报》


《人权论坛》


报告和简报


"六四" 档案网站



网上献花,支持 "天安门母亲"


网站联络
约稿启事和通告
读者评论及来信

Forward Print


余秋雨——专向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刘晓波 (北京)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以万物为刍狗”的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祸,特别是“视孩子如草芥”的人祸,犹不可赦。川震中七千多所中小学校舍的倒塌,上万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孩子之死的震撼,绝不亚于大地震的摧毁。于是,校舍豆腐渣变成海内外瞩目的大问题,问责之声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死亡孩子的家长们的含泪责问尤其痛切:要让那些幼小的亡灵得到安慰,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死得明白,让那些黑心承包商和腐败官员受到惩罚,让校舍质量纳入法治的轨道,以确保此类悲剧不再重演。由于当地官权对家长们的问责采取敷衍甚至压制的态度,家长们开始以集体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独裁中国,由于官权与民权的严重失衡,由于没有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民众的权益诉求得不到体制化表达,更得不到体制化的舆论救济和司法救济,走投无路之下,权益受损的民众只能诉诸于体制外抗争,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大都是这种体制外抗争。

基于保住乌纱帽的利益驱动,地方官权向来害怕群体性事件,总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弹压,先用劝说和收买的软办法,不起作用后就用分化和镇压的硬手段,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来“平事”。对于川震中死了孩子的父母们的请愿,当地官权企图通过软硬两手加以阻止。在动用警察的硬手段的同时,也要用悲情劝阻的软方法。先有绵竹市委书记四次当街跪求请愿家长,后有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请愿家长”。虽然,官员之跪和文人之劝,皆是企图以悲情之态阻止家长们的请愿,但两相比较,官员的下跪,不管真假,起码做到了表面的谦卑——以屈尊之态来打动请愿者。而文人的劝告却拿大道理压人,冠冕堂皇的泪光中闪动的却是冷血。与其说是悲情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从古至今,中国御用文人的无耻是没底的,在争宠竞争中,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而当下中国,据说是躬逢盛世,所有的丧事都会自动变为喜事,所有的灾难都有益于“兴邦”,御用文人又怎能不在盛世中前赴后继地献媚,怎能放过丧事变喜事、多难兴邦的大好时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一场比媚竞赛。就在网民痛斥余秋雨无耻之时,又出来个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他的心胸比“三个代表”更宏大,居然要代表死于地震的亡灵立言,写出《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除去标点还不到80个字的词,完全继承了由“汉大赋”开创的阿谀文风,满篇都是“主席”、“总理”、“党国”、“民族”、“十三亿”、“军叔”“警姑”、“奥运”。面对如此壮观的救灾场面,埋在废墟中的亡灵怎能不“纵做鬼,也幸福”!又怎能不梦想在地下“看奥运,同欢呼”!

把灾难讴歌成庆典是独裁中国的救灾传统,王副主席的词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典型,其脸皮之厚和无耻之勇,确实超越余秋雨的“鳄鱼泪”。然而,奴才也有智愚之分,献媚也有高下之别。愚蠢的奴才大都五音不全,常常让颂歌跑调;聪明的奴才则嗓音纯正,唱得高雅委婉。听王余二奴才的颂歌,便知王愚而余智,其献媚技巧之高下,毒化社会的效果之大小,天壤也。

王副主席有胆无谋,一颗红心,只顾献媚,却全然不顾社会效果,其喜庆式媚笑过于赤裸,结果弄巧成拙,只能招致清一色的反感。而余秋雨智勇双全,既摸透了圣上的心态,也充分考虑社会效应,其悲情式含泪媚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委婉含蓄的“鳄鱼泪”,化毒汁于无形,还真能赢得一部人的支持。

也许,二奴才之别,源于王副主席的稚嫩和余秋雨的老道。王毕竟是第一次现身于重大公共事件,也就只能靠赤条条的肥胖来扬名。而余已经在“文化媚旅”中跋涉数年,历练出一副好奴才的娇俏身段,每次登台作秀,都能赢得王公贵族的掌声。

余秋雨劝告之恶毒,就在于他用眼泪来输出最恶劣的观念——几千年未变的国家主义逻辑。在中国,这种国家主义逻辑,古代是“为圣上分忧”家天下逻辑,当代是“为党国分忧”党天下逻辑:制造敌人、党国至上,权力冷血,奴才谢恩。

首先,党国逻辑就是制造敌人的逻辑。尽管,如今的中国早已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已经是世界眼中的“崛起大国”了,但余秋雨的警惕性很高,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敌人遍天下”,特别是在党国“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大爱”的全民救灾中,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更要“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余秋雨向请愿的家长们发出警示:“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媒体”,又开始借助豆腐渣工程来进行反华宣传了;“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等着党国出错。为了加强他对“反华媒体”、“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指控,他还归纳出四点诬陷性的说法:“1、是天灾,更是人祸;2、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3、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4、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余秋雨不愧经过文革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洗礼的写手,他对于党国利益之所在,甚至比中共新闻发言人还敏感、还有责任心,也更熟悉用大帽子压人的套路。他先用请愿家长的情绪激烈和警察的态度温和的对比,来凸显家长们的不讲理和党国警察的讲理。次用正在为反华势力提供炮弹来恫吓请愿的家长们。在中国,谁都知道,被反华势力利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即便不进班房,也要遭受其他惩罚,党国卫道士更要强加道德污名。余秋雨的“含泪劝告”,已经给请愿家长们扣上了“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了。

我不知道余秋雨心目中的“反华媒体”是哪家,也不知道余秋雨眼中的“历来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哪些人。但余秋雨的这类虚拟指控,非常符合虚构敌人的党国逻辑。余秋雨的指控对今日党国的价值在于,在官权统治效力大幅度下降而民间权利意识大规模觉醒的国情下,党国官员也未必敢于公开发出这样的恐吓,而余秋雨不但想党国之所想,更敢言党国之未敢言。君不见,绵竹市委书记在劝阻请愿家长时,宁可四次当街跪求,也没有给家长们扣上“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但余秋雨却拿着大帽子招摇过市,真可谓党国的“好奴才”。正如鲁迅所言:“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其次,党国逻辑是“恩人政治”。在中国,天灾后的救灾也好,人祸后的平反也罢,都是“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和“歌功颂德”的大合唱。

不错,胡温政权在救灾中的表现比SARS危机、大雪灾时要好,特别是温家宝的快速反应和奔走各重灾点,固然留下令人感动的时刻,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赞扬,但那不过是胡温的职责所在,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党国大员高居救世主地位的理由。

的确,大陆媒体在此次大灾难的表现远胜过以前,但本质上仍然是党国“喉舌”,只看看官方主要媒体的救灾报道,仍然是令人作呕的歌功颂德。党国大员前往灾区几天,主要新闻时段的头条就都是他们的面孔;军队在重灾区的救灾行动,在媒体上都要变成闪亮的“军功章”。“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而灾民的问责之声和家长们的请愿却被遮蔽。遭遇大天灾之中国仍然重复着制度性人祸。

在此背景下,余秋雨的劝告中所浸满的,与其说是悯民之泪,不如说是愚民之尿。他先拿十三亿和国家说事,胡说什么“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次拿佛教说事,瞎瓣什么“在全国哀悼日,一位佛学大师对我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会一直佑护中国。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

我不知道十三亿人是否都对“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也不知道死人变菩萨的玄妙佛理,但我知道,大地震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家破人亡的灾民,当最为紧急的救人阶段过去之后,在接下来的救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抚慰死难者家属的心灵。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抚慰不是经济补偿,而是彻底查清这类人祸的原因,依法严肃惩办主要责任人。

然而,中国特色的救灾必定是党国至上,党国总理喊出“多难兴邦”口号,已经巧妙地把受灾的主体由灾民转化为“邦国”,把民众受难和举国救灾转变为“兴邦”。由此,灾民变成凸显党国恩德的道具,救灾变成实现党国兴盛的工具,余秋雨的劝告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在余秋雨的劝告中,读不出任何“感同身受”,只能读出敦促家长们快快“谢主龙恩”:那些死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即便死得再冤枉,家长即便再痛心,现在也该知足了。因为胡温政权为大地震的死难者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享受到如此“最最最”的礼遇,你们只有感恩戴德的义务而没有追究罪责的权利。

何况,躬逢能够“坐稳了奴才地位”的盛世,如果享受了“最最最”的礼遇还不知足,还要请愿追究,那就不配做党国的奴才,也就不值得党国的体恤,结果恐怕是连现在的奴才地位都坐不稳了。

第三,党国逻辑是推卸责任。每有天灾人祸,面对民间的问责之声,党国体制的应对大致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软功夫,尽量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在推卸不掉的,先用经济补偿封口,再找两个低级官员做替罪羊,而涉及党国体制的实质性问责必将不了了之。二是硬功夫,对于那些不依不饶的执着问责,党国必然动用专政机器进行压制,一面封锁相关信息,一面对不服从者实施暴力封口。

余秋雨是文人,当然不可能派警察压制请愿家长。他最擅长的是软刀子杀人,用貌似合理的说辞帮助党国卸责。他先用“过程论”来安抚请愿家长,劝他们别着急,慢慢来,等救灾大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追究责任也不晚。他说:“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次用“大天灾”不可免和国际专家的说辞来为党国卸责:“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

第四,党国逻辑是“国家荣誉”至高无上,高于个人、也高于生命。为了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个人权益轻如鸿毛,草民生命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当家破人亡的家长们化悲痛为问责之时,余秋雨却要求他们化悲痛为牺牲。在余秋雨看来,大灾之后,与党国关注的堰塞湖、卫生防疫、大量灾民安置、人口大幅度流动等问题相比,家长们的丧子之痛算不了什么。只有把“党国荣誉”放在首位,让个人诉求让位于政府救灾的大局,家长们才称得上“识大体、明大理的人”。而在党国忙于救灾的时刻,家长们的群体请愿,往轻里说是闹情绪、使性子,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的小肚鸡肠;往重里说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党国大局,不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结果只能给党国添乱。

为了让自己的党国逻辑更有说服力,余秋雨还给家长们戴上“杰出表现”、“主人”和“最高荣誉”的高帽。什么“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什么“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也就是说,为党国大局计,就必须把救灾的“动人气氛”保持下去,以“防止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破坏。为了“动人气氛”的保持,家长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请愿问责就是“横生枝节”,给“历来不怀好意的人”的提供攻击党国的把柄。

余秋雨为了党国利益的免受危害,他不光会用“被境外反华势力利用”的大帽子吓人,还会用“杰出贡献”、“主人”和“中华民族最高尊严”的高帽哄人,真可谓“棒杀”和“捧杀”的双管齐下。

余秋雨恰恰忘记了,中外的灾难历史所提供的主要教训有二:1,再大的天灾和再难的救灾,政府的救灾职责并不能成为牺牲国民基本人权的理由;即便是政府救灾做的很好,也不能构成强迫灾民出让基本权益的理由。因为,全力救灾和尊重国民基本人权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为了救灾而牺牲国民人权,不仅是政府的严重渎职,而且将继续制造远比天灾更恶劣的人祸。2,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因为,天灾难免,人祸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特别是国家权力制造的人祸,无疑是道德之恶与制度之恶的叠加,必须进行追究。而国家权力仍然用权力强制来掩盖这种人祸,就是恶上之恶。

救人、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化悲痛为问责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一步。只有充分的问责、透明的信息和动真格的追究,才能让大灾变成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才能让重建家园的过程变得公正、高效、温暖。所以,对大地震凸显的豆腐渣工程,无论是社会各界的问责,还是学生家长们的请愿,非但不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反而是救灾和重建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汲取教训的角度讲,揭开豆腐渣工程的黑幕,追究人祸的责任人,是远比物质上的重建家园更重要的重建。因为,在这样的揭露和追究中,冤死的孩子亡灵得到安慰,灾民的正当权利得到尊重,灾民的权益诉求得到表达,灾民的权益受损得到救济,由此带来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制度改善。

此次举国救灾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些救灾英雄。然而,在当下中国,党国体制不变,政权的贪婪也不会变。于是,中共的救灾,既要忙于自我表扬,也要忙于自我遮丑,救灾中的人性光辉必定要被“伟光正”据为己有。所以,经过短暂的民间自发的救灾和媒体突破禁令的报道之后,救灾及其报道都被纳入党国逻辑,按照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惯性运行。党国主旋律要求正面报道为主,媒体上的英雄主义就泛滥成灾。救人不是基于人性之善,而是基于党国的伟光正和胡主席温总理的教导,而当自发的人性光辉变成党国脸面的贴金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主旋律越突出,可信度越低下;道德调子越高亢,英雄越廉价。

在党国主导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甘当党国卫道士的余秋雨,也应该算是“另类英雄”,为了党国大局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专门向冤死的“孩子们瞪眼”的“英雄奴才”。


2008年6月20日于北京家中







************************************************************


《人与人权》(http://www.renyurenquan.org)发表的文章文责自负,
均不代表中国人权http://www.hrichina.org/chs)的立场观点,除特别注明。

主编:胡平
责任编辑:一平
投稿和联系信箱:communications@hrichina.org

编辑部


 
编辑联繫 | 隐私政策声明